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关注

责任险引入 能否推进社工行业专业化进程?

发布时间:2019-05-07 08:53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5月7日     南方都市报

  五一劳动节假期前夕,深圳市推出了“社会工作者职业责任保险”的新举措,对于社工因执业过失造成服务对象的损失,经法院判决且在约定范围内的,每位社工的保额为20万元。深圳此举有利于提升社工及社工机构的风险防御能力,在内地社工行业的特定政策背景下,值得称许。然而,熟悉社工行业情况的朋友可能也知道,类似的责任险香港社工界并未设立。珠三角社工行业以香港为师,何故师傅不买的险,徒弟要买?这当中折射了内地社工行业并不平坦的发展路径。

  破解这个题目要先从风险入手谈起。在大多数成熟的行业之中,一方面风险相对可控,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可承担相关风险。风险可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入行门槛高且有严格的职业伦理约束,一旦违反执业者就会面对被褫夺执业资格的风险,所以较少出现因工作失范带来的风险。在风险真的出现时,用人单位往往也有一定的财力承担起诉讼和赔偿的责任,无须个人面对风险。在医生、律师等行业普遍如此:入行有严格的学历与资质要求,执业有相应的操守监督部门。若以此为标准来看内地社工行业的现状,风险为何大自然一目了然。

  香港和内地的社工行业发展不但起步时间相差了三四十年,所属的福利制度类型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两地实施着并不相同的社工执业制度。在社工这个行业里,国际上通行的执业制度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的内容:从业者是否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资格是否具排他性、是否有独立的专业伦理、是否有机制开除违反专业操守者。香港的社工执业制度对此均有严格的要求,反观珠三角,内地社工行业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制度建设却并未完成:部分社工不但没有社工专业的学历,还一边做服务一边考社工证,同时行业守则并未完全建立,仅个别城市有机制褫夺失范者的专业资格。

  在上述不同执业制度的背景之下,两地面对的职业风险便相当不一样了。打个可能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如果一个护理专业毕业的实习生,在注射室里为病人进行皮下注射,搞错静脉和动脉的可能性近乎零。但如果换一个很有热忱当护士,但却没有读过这个专业,目前正在自学考资格的年轻人,风险就存在了。现实中,没有医院敢让这位年轻人为患者打针,所以大多数风险产生在专业范围以外,与执业资格无太直接的关系。回到社工这个行业,当有一套完善的执业制度来规范社工的入行以及执业,职业责任风险才可以降到最低。

  根据资深社工梁建雄先生4月29日在深圳社协作的相关演讲,香港没有设立该类保险的原因,除了入行门槛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执业制度的管理者,社工注册局可以处理大部分社工违反守则的事件;二是社工属受雇执业,风险可由雇主承担,事实上社工机构也有财力承担;三是社工不想诱使案主索赔。反过来看内地,深圳在执业资格的制度建设上已经略领先于周边城市,但受限于部分社工专业化程度不足,且社工机构相对弱小,缺少抵御风险的财力,师傅不用买的保险,徒弟在“未满师”前显然还是买的好。对于其它珠三角城市,深圳在这个问题上的考量与决策无疑也相当值得参考。

  从源头上看,深圳为社工及社工机构率先推出职业责任险,显然是为尚有不足、仍待完善的内地社工执业制度打了一个补丁,适时且恰当。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打上这个补丁的目的是防御风险,保障社工和机构,并不是为内地社工行业执业资格的半专业现状背书。通过深圳推出职业责任险,内地社工行业过于“灵活”的门槛和要求,以及主要依赖地方自觉建立的行业伦理守则和监督机制等问题,应该更为清晰地让相关各方感知得到并提出对策。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三地社会工作行业的各种宏伟愿景,如何一步步实现是对社工行业相关各方的极大考验。从职业责任险出台看两地的执业制度差异,不难发现,主要的挑战在于内地社工行业启动了职业化进程,但尚未同步开始专业化。不必絮言,大湾区民众的美好生活与高水平的社会工作服务息息相关,如果从推出责任险开始,深圳的社会服务专业化水平能逐渐与香港看齐,将是对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最好回应。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附件下载:

内容纠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