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圳市民政局 > 政务公开 > 媒体关注

重阳节,聊聊民治街道的“老幼记”

发布时间:2024-10-11 16:36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时间:2024-10-11 来源:晶报

已编辑图片

  民治街道婴幼儿在辖区托育点参与互动活动。受访单位供图

  早上九点,突降的一阵晨雨打湿了龙华区民治街道的角角落落。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余桂香出门的脚步,她带着两岁的小孙子步行5分钟,来到“一老一小”服务站,开启了今天的练歌美好时光。

  五年前,余桂香随儿子迁居民治街道星河传奇花园。热爱唱歌的她与周边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建了一个唱歌团,平日里,团友们常常在小区广场练习唱歌。

  今年5月,位于龙塘社区尚誉红山里的民治街道“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正式揭牌,余桂香和团友们也有了“新阵地”。余桂香笑着感慨:“现在这个新服务站,场地宽敞又亮堂,再也不用担心蚊虫叮咬或下雨了。”有时候,余桂香还会带着小孙子一起去服务站,她在一边唱歌,小孙子在另一边的托育点跟着老师玩游戏、听故事,这让她很安心。

  位于深圳五区交汇的核心地带,民治街道以其庞大的人口基础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深圳高密度城区的代表。这里,实际管理人口近100万,其中老年人口约5.4万,未成年人口约12.7万,各类服务人数占比均位居龙华区首位。面对这样的挑战,近年来,民治街道在“一老一小”关爱事业上精耕细作,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关爱工作的“硬举措”,民治街道荣获“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称号,其下辖的大岭社区也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民治街道内已建成14个养老服务站点,构建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多项服务指标领跑龙华区。

  和余桂香一样,民治街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感受到了家门口的美好之变。在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双重压力,养老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需求愈来愈迫切的背景下,民治街道无疑为服务“一老一小”群体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借鉴样本。

  智慧的生活圈,一“站”多能

  9月26日,记者走进民治街道“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老人们或三三两两话家常,或聚精会神写字绘画。而在同一层楼另一边的儿童托育服务点,孩子们跟着托育老师玩起手势游戏,不时传来阵阵欢笑声。

  服务站面积约1000平方米,立足“老之所需,小之所盼”,服务站建成了集小小课堂、书画室、休息室、手工坊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社区阵地,主要为辖区50岁以上居民及未成年人提供线上线下一体的“智慧+养老+未保”全过程服务。

  进入大厅,一块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引人注目。屏幕上数据闪烁,实时更新着各类信息。服务站工作人员苗广怀介绍,“它就是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是一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的全方位养老服务管理中枢。”作为深圳市首个“智慧养老展示体验中心”,服务站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场地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自动统计服务站的人流量,自动调节功能区的照明亮度、空调温度等;红外线感应系统能在有人跌倒后5秒内发出警报……

  在服务站的一角,还藏着“最懂老人”的智能居家养老样板间,通过智能语音控制、智能联动控制、跌倒雷达、场景传感等技术,房间的空调、灯光、投影音响等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老人只需按一个键、说一句话,甚至是做一个手势,就能轻松操作房间内的各种设备,随意切换休闲娱乐、日常起居、居家锻炼等生活场景。“当老人们真正体验了这些智能设备后,最多的反应就是新奇,对智能化养老也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苗广怀说道。

  除了智慧养老,服务站还积极探索医养相结合的模式。与龙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位于同一楼层,就近为长者和未成年人提供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形成了整合型健康养老、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

  科学育儿公开课、观影活动、三伏天养生系列公益课……服务站的文娱活动也在不断“上新”,仅在9月,服务站就策划了涵盖健康、育儿、安全多个方面共18项活动。在前不久的中秋节,余桂香又带着小孙子来到服务站做月饼,感受浓浓的节日氛围。

  今年暑期,服务站充分挖掘辖区内资源,邀请社区知名书法家徐明星开办“老带小”书法班,免费指导孩子们学习书法。在代际互动中,老人和孩子的情绪价值都得到充分满足。

  多元的银龄圈,过上“潮”范儿生活

  “民治人”家门口的人气生活圈,不止在“一老一小”社区服务站。

  目前,民治街道已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站点14个,同时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康等阵地资源,全域嵌入式建设39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长者就近提供医学采样、康复理疗、心理咨询、休闲娱乐等医疗、养老服务,形成了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家门口的养老设施“可望”又“可及”。

  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送到心坎上。近年来,民治街道投入资金约150万元,为168户长者完成家庭适老化改造。地面太滑、起身不便、开关够不到……这些老年人生活中的常见难题,经过适老化改造后,都一一迎刃而解。

  在“数字龙华”,科技赋能也正在成为老人居家安全的“守护者”。作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民治街道充分发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作用,把智慧养老服务“搬”进家门,为61位独居困难老人配备远程呼叫、智能腕表、陪护机器人等智能养老产品,借助智能技术为独居困难老人筑起一道“安全网”。

  今年,民治街道致力于进一步扩大适老化改造的覆盖范围,目标是在年内再完成3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工作。在第四季度,计划再为一批老人提供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

  不仅硬设施到位,民治街道在软服务上也不遗余力。

  从“民以食为天”的“小切口”破题,民治街道依托长者服务阵地、党群服务中心等场地,在北站、龙塘等8个配餐需求较大的社区设置10个助餐点,累计服务长者4万人次,总数位居龙华区第一,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针对特殊困难老人,民治街道统筹各社区根据“定格+”治理模式,结合片区格、网格、楼栋格、楼栋长工作职责,引导参与特殊困难老人关爱帮扶工作。其下辖的大岭社区,每年向社区重点老年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为重点老人提供固定时长的陪护。居住在大岭社区中航天逸的林土桂,因脑出血卧床十余年,一个月上门两次的护理服务让一家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压力,林土桂的身体状况也有了显著改善,从原先只能卧床休息,到如今能够借助轮椅进行简单的活动。

  如何让“夕阳”更美?“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们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单纯地追求‘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等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从关注物质养老到注重精神养老,例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提升老人们的生活品质,实现积极地养老。”社会学博士、深圳大学社会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易松国向记者表示。实际上,民治街道也敏锐地捕捉了这一变化,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给服务做“加法”。去年,民治街道投入民微资金约326万元,开展了55个民生微实事项目,累计服务长者10万余人次。

  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健康科普、反电信诈骗等科普课程,打造专属“银发课堂”;组织开展“养生局”,策划艾草锤手工制作、义诊零距离等活动;让老年人感受非遗手工艺术的魅力,体验篆刻传统版画、制作中药香囊……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织就了社区养老的和谐温馨画面。作为“全国健身球之乡”,今年,民治健身球队代表深圳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老年人全健会健身球交流”活动,并获得两项金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民治街道把老有所养同老有所为结合起来,主动搭建平台,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从服务的“享受者”到服务的“提供者”,社区老年群体组成“银龄志愿服务队”,服务居民、社会,成为民治街道基层治理的一张靓丽名片;从社区居民到社区“明星”,老人们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为社区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70岁的吴安德自从成为红山社区“共理人”,参与了多个议题的讨论,在社区的组织下,还前往龙岗区、宝安区等地走访,开阔了眼界。将老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最美夕阳红”。

  与此同时,“民治街道在安居尚龙苑、博誉府等长者公配用房,积极探索‘政府+市场+公益’的运营模式,合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打开养老服务设施从‘零星布局’到‘规模发展’,从‘政府兜底’到‘多元供给’的新格局。”民治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进一步推动养老机构专业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让社区养老服务可靠、可持续。

  长者助餐,不动手轻松吃上“暖心饭”;服务站点与周边社康开展医养结合合作,不出社区享受专业医疗服务;文娱活动丰富多彩,生活“忙”得不亦乐乎;化身“共理人”参与社区共治,彰显“银发”担当……居家生活、社会参与、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可及,一幅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享老图景正在民治街道生动上演。

  安心的幼儿圈,托起未来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温暖又包容的口号,如同磁石一般,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汇聚深圳奋斗、扎根,双职工家庭也成为了深圳的代表性家庭结构。然而有了孩子后,孩子的看护问题却让双职工家庭犯了愁:“3岁至6岁的儿童有幼儿园接收,而3岁以下的婴幼儿托位不足。”

  不少家庭选择由老人来帮忙。两年前,仇淑云迎来了一对双胞胎孙女,同时也成为了“带娃老人”中的一员。

  今年7月,民治街道4个社区临时托育点“爱智宝宝乐园”陆续开园,面向辖区18月龄至36月龄婴幼儿的家庭开放,提供半日托、临时托及科学育儿指导等服务。在社区群里看到消息后,仇淑云立刻就报了名。一开始,仇淑云只希望托育点能够适当缓解带孩子的压力,但出乎她意料的是,“孩子们在托育点跟着老师做游戏、听故事,非常开心。有时,回家还会向我们展示学会的舞蹈动作。”仇淑云说。

  自7月份开托以来,4个社区托育点共开展半日托服务81次,收托婴幼儿482人次。

  为了满足更多辖区居民的托育需求,民治街道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引导早教机构专注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机构用好补助政策开展普惠收费,今年以来社会办托育机构新增托位746个。积极推动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建设,今年新增3所托幼一体化幼儿园,新增托位140个。龙华区中和华星幼儿园园长刘倩介绍,“建设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后,家长可以将2至3岁的孩子放在园内托育点,根据个人需求,孩子3岁时可以直接衔接上这个幼儿园,也可以选择其它幼儿园。”

  目前,民治街道0至3岁婴幼儿数量约2.64万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托位总数2438个。此外,民治街道已规划在博誉府打造300平方米左右的公办普惠性托育机构,预计最少提供55个托位,为辖区婴幼儿提供更多普惠托育服务。

  幼有所育,还要幼有善育。民治街道定期向社区婴幼儿家庭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多形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与技能。积极联动辖区备案托育机构等资源,开展婴幼儿家庭亲子阅读、运动、手工等活动,指导家庭掌握亲子互动技巧,也正如深圳大学体育学院王晓东博士所提出的“从婴幼儿时期起,引导孩子们掌握科学的运动方法,变被动健康为主动健康”,促进婴幼儿在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此外,民治街道还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举办婴幼儿喂养、体格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等专题讲座,提升带养人养育照护的意识和能力。

  共绘“朝夕美好”,助力家庭“轻装前行”

  “一老”情连“夕阳”,“一小”牵系“朝阳”,牵动千家万户,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

  深圳先后提出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友好型社区,积极育幼、“备老”。今年4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提出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一老一小”设施服务体系的建设。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强化呵护“一老一小”的关怀与服务被列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力促“一老一小”服务升级。

  在易松国看来,社区养老、托幼建设是政府之所急、社会之所需、人民之所盼,民治街道在这一领域的系列举措,在龙华区甚至深圳市都具有探索意义。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理事、深圳先行示范区(社会组)专家范军也表示,民治街道因其独特的人口结构——高密度人口、城中村与老旧小区并存,以及大量双职工家庭的存在,使得“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尤为突出。因此,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不仅关乎家庭幸福,更是为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民治街道围绕“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目标,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通过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优化服务供给、加强养老服务保障,以及多渠道增加托位供给、建设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托育服务质量、完善科学育儿指导体系,持续提升“一老一小”服务的“硬举措”与“软实力”,让更多家庭得以“轻装前行”,同时也为更多民生工作增添了温暖的底色。

  如今,在民治街道,“一老一小”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服务,街道已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新的画卷正在这里展开,那是幸福安乐的图景。一个老有颐养、小有善护的民治街道正生机勃发地迎接着每一个“朝阳”与“夕阳”。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附件下载:

内容纠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