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广东扶贫济困日和深圳慈善月 > 图片新闻

南方日报:社会治理该怎么做?这个区请跨界专家摆了一个“龙门阵”

发布时间:2018-07-12 10:56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社会治理应开启‘源治理’思维,少在末端和外围打转”“服务对象参与进来变成建设者,才能帮助政府更准确地了解公众需求”

  努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是当前深圳社会治理工作的主基调,7月11日,记者从深圳市马洪基金会获悉,该会联合龙华区社会治理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开展“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龙门阵”活动,邀请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跨界别的社会治理专家探讨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不能只是唱歌跳舞,要解决居民实际问题”

  “社会治理要格外关注共建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应有效抑制负外部性、合理引导正外部性。”深圳市公众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马洪基金智库百人会副总召集人范军解释,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其中,负外部性是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社会治理共建应在法治框架下,确定各个主体在主张行使自身权力时,尽可能对其他群体产生积极的公益价值,尽量不产生污染、侵害、影响其他群体利益的事情,避免社会冲突和公地悲剧的发生。”范军说。

  范军还呼吁社会治理应开启“源治理”思维,少在末端和外围打转。“比如,对于环境污染冲突,需要从生产者和生活者责任入手;对于失业者救助,需要从支持性就业体系和能力开发着眼;对于家庭关系矛盾,需要从生活教育内容和亲密关系调适导入;对于残障人士关怀,需要从残健共融和残疾预防发力等。”范军说,“早期干预、源头预防、微观赋能、上游引导、积极福利、敏捷响应”等应是社会治理的必修课。

  深圳市决咨委智库建设小组组长南岭认为,社会稳定是以研讨社会治理为前提,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同时,南岭提醒,讨论社会治理的同时,还应该在制度上做文章,比如进一步探索业主制度、社区制度等,“现在有时是存在制度建设跟不上治理的问题”。此外,南岭还直言,社会治理不能光是跳舞、唱歌,要在协商民主上下功夫,多关注医疗、教育等公共话题,以回应居民需求和解决治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多做一些实事。

  “服务对象参与共治才能使政府治理更有准确方向”

  龙华区委副书记苗宁礼表示从研讨活动中得到很多启发,特别是“坚持多元参与”。“治理和管理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多元参与,只有多元参与,才能把社会管理升级为社会治理,才能调动各方力量更充分地实现增量。”苗宁礼说,单个政府供给是有限的,需要针对需求实现精准治理。而服务对象参与进来变成建设者,才能帮助政府更准确地了解公众需求,使治理更有准确的方向。

  另一方面,苗宁礼认为,只有通过治理过程中的参与与协商,才能实现更有效的治理。“与单向的管制式管理相比,如果能有协商的过程,能够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过程,这个管理的效率预期将更稳定。”苗宁礼表示,将进一步动员党组织、行政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居民个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一起参与社会治理,并将建立起参与渠道,且持续地利用这一渠道。

  据悉,龙华区社会治理公益服务中心是龙华率先在全市成立区级社会治理公益联盟之后的又一创新之举。该中心作为龙华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总面积近300平方米,内设“共建剧院、共治圆桌、共商茶座、法治空间、心灵氧吧、轮值卡位”等功能区域,是整合社会治理重点领域集于一体的综合枢纽型的服务平台。

  今后,该中心将为在龙华区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组织提供交流共享、项目交易、资源对接服务的平台,探索建立政社对接、社社对接、社企对接、社媒对接等社会治理对接机制,推动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