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直属单位 > 市慈善会 > 慈善信息

回龙镇会源村群众有两盼——盼路,盼学校

发布时间:2015-01-26 17:10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孩子们走在上学的路上

  10日早上5点,家住回龙镇会源村5组的六年级学生郑儒圣和往常一样,早早就起了床,洗漱、生火做饭、帮5岁的弟弟郑广亿穿衣服……

  而此时,同班好友郑兴旺早已在门外等候,还一个劲地催促他:“搞快点,不然要迟到了哟。”

  早上6点整,郑儒圣就打着手电筒,准时跟郑兴旺一起带着弟弟,徒步两个小时,到6公里外的回龙镇共青希望小学上课,而这时,天还没亮。

  路越走越热闹,许多同村的同学开始结伴同行,大家有说有笑地赶往学校开始一天的学习。

  下午4点多,郑儒圣又带着弟弟,跟大伙儿集结在一起,伴着夕阳,一起踏上回家的路……

  这是12岁的郑儒圣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天,疲惫、艰难、枯燥。可是,他却在这条路上来回奔走了三年。其实在会源村,跟郑儒圣情况类似的学生还有很多。为了求学,他们不得不重复地走上这条漫长的路。若遇雨天,上学的路将更加艰辛……

  一盼:修建一所村小,孩子们上学不再艰难

  基础条件差,村小生源流失

  会源村(与原安全村合并)位于回龙镇东部,全村有2800余人。其中,小学生有100余人,大多都是留守儿童。两个村小都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学生最多的时候,仅安全村就达到13个班400多名学生。由于村上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近年来,许多家长都选择了让孩子到就近的万古、金山、雍溪等地求学,或是跟随父母远走他乡。剩下的10多个学生只能转到镇上的小学就读。

  2011年,原安全村小学由于房屋破旧,被鉴定为危房拆除了,目前只设有1个13人的幼儿班。

  “村里的条件差,离镇上比较远,去趟镇上步行一个来回少说也得花上3个小时,许多老师都不愿意留在这里。”会源村主任郑建炳说,“生源减少,学校自然没法运转,只好撤了村小。这样一来,孩子们只能去镇上上学,每天来回跑,确实很辛苦。”

  路程太远,学生上学不方便

  今年60出头的黎培生是该村村民,儿女均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伴周礼学和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女在家。为了让孙女读好点的学校,老两口确实费尽了心机。

  “学校太远了,为了不让孙女每天来回跑,我们专门在镇上租了一间房子,现在已经4年了。”黎培生说,“老伴每天就负责在镇上照顾孙女,只有周末才回来。我就在家里干点农活,补贴家用。”

  黎培生说,自己做梦都想村里重新修一所学校,离家近点,全家人也能天天在一起。

  “看着孙子天天这么累,心里真不是滋味啊。”郑儒圣80高龄的爷爷郑世军说,由于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身体不好,每天还得靠12岁的孙子来照顾自己。

  “他很懂事,每天早上都是自己起床做早饭,有时还要帮我们把早饭做好才去学校。”郑世军说,“看着一个12岁的孩子要做这么多家务,还要带着弟弟赶这么远的路去上学,啷个不心痛嘛,要是村里能修个好点的学校才好哟!”

  二盼:修建一条主公路,村民才能致富

  与修学校相比,会源村的村民更急切的愿望就是修路。据悉,该村的主要特色就是养兔和蔬菜基地,可是全村上下就只有一条“泥巴路”,车子进不来,兔子和蔬菜运不出去,一度影响了村里的发展。

  养殖大户所剩无几

  今年44岁的黎功学是会源村有名的养殖大户。从去年初,黎功学开始在自家院子搞兔子养殖基地,养殖种兔300余只。种兔很健康,没过多久,上千只小兔就出生了。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到了兔子长个儿的关键时刻,路太烂了,饲料根本拉不进来,只能雇工人前去搬运,花了不少钱。”黎功学说,“后来兔子出栏,本来能卖个好价钱,可是一连都在下雨,车子更是没法进出,错过了卖兔的最好时机,又亏了一大笔。”

  今年10月,黎功学不得不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养殖基地搬到了万古镇。“万古交通方便了不少,可是房租比较贵,要是路修好了,在自己家里养,那才‘巴适’哟。”黎功学说。

  与黎功学一样,会源村2组的村民万光也是养兔大户。2008年,万光在会源村建立了全村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并注册了公司。村主任郑建炳说,万光的基地仅种兔就有1000余只,本来计划几年之内发展到年销售肉兔10万余只。但是,因为技术和交通问题,3年间亏损了五六十万元。


黎功学的父亲正在拆除兔笼

  “2009年冬天,遇到连续阴雨,兔子生病,情况十分紧急。但是,因为道路的问题,我请了几次才把技术人员请到养殖场,结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兔子死了一大半。”万光说。

  此外,饲料运输、肉兔销售也存在极大的困难。2010年年底,万光几年发展年销售10万只肉兔的梦想不得不宣告失败。

  郑建炳说,其实早前,会源村曾兴起一股“养兔风”,最多的时候超过10家,存栏种兔、肉兔1万余只。但如今,剩下的仅只有离镇上较近的两三家散养户,“都没什么利润,赚的钱仅够维持家用。”

  村民生活举步维艰

  2012年,会源村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成功引进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蔬菜种植基地。可是在高兴之余,村干部也犯了愁。

  “运输不方便,搭建钢架大棚所需的材料拉不进来,老板不敢投入太多资金,担心‘打水漂’。”郑建炳说,后来,为了保险起见,该基地负责人决定不种植蔬菜,改种高粱,虽然收成也不错,但没有种蔬菜来钱快。

  村民李春德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全家人的生计全靠种点小菜贩卖维持。为了这一营生,他每逢赶场天都必须凌晨两点起床,然后挑着百余斤小菜到镇上销售,往往到了镇上天才刚刚蒙蒙亮。

  郑建炳介绍,因为公路不通,村里的土地流转极为困难,本来谈好的几个项目,对方到场考察之后,都不干了。目前,全村所流转的土地也仅有这200亩。“7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大量的土地闲置、撂荒,真希望把路修好,多引进几个项目,增加老百姓的收入。”

  不仅如此,村里有个红白喜事也十分艰难。前不久,村民胡朝禄去世,车辆进不来,又找不到青壮年帮忙。最后,只有前来吊唁的男女老少穿上筒靴齐上阵,才把举办丧事活动所需要的柴米油盐、纸烛火炮,从8公里之外的镇上背了回来。

  作为村主任的郑建炳也是一位长安车司机。他开长安车六年,前后共有七八次滑进土里、田里。最胆战心惊的一次,是在一个叫庆村湾的地方,一不留神差点滑进20多米的悬崖下面。“现在想起来都十分后怕。”郑建炳说。

  而当地的一位姓刘的乡村医生却没有这么幸运。几年前,村民李朝年生病,其女婿用摩托车请他上门治病。不料,摩托车摔进沟坎,刘姓医生右手被摔断。为这事,李朝年一家还赔了不少钱。

  期盼曙光:希望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一起策划捐资修路、修学校

  其实,会源村群众不是“等靠要”思想严重,而是根本没钱修路。村主任郑建炳表示,全村2800多人,人均实际年收入不过3000元,绝大多数家庭都是靠打工维持生计。近20年内,村民靠集资、化缘、投工投劳等方式,早就在村里修建了30多公里泥巴路,其中硬化的仅有5公里。

  郑建炳算了一笔账,如果单纯硬化村里的8公里主公路,至少需要400万元,除去区交委的补贴,每家每户至少需要集资1万余元。“对于一个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的村子来说,好多家庭都无力承担。”郑建炳说。

  好在前不久,村民听到一个好消息,从当地“猫儿山”、“毛家岗”走出去的傅代俊老师,已经向深圳市慈善会申请,该慈善会原则上同意关注回龙镇会源村的现状,并将发动深圳的社会组织为该村捐资修路、修希望小学。

  傅代俊是会源村人,现任深圳市人民政府督学、“深圳市市长质量奖”评审员、深圳市某教育集团发展规划中心主任。他表示,看到家乡贫穷落后的现状十分痛心,将竭尽全力争取深圳市慈善会的支持,解决乡亲们的出行难、孩子们的上学难问题。

  “这倒好哟,要是这样,我们祖祖辈辈都感谢他们!”80岁高龄的郑世军老人听后激动得老泪纵横。他说,这辈子,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走上“夏天不起灰、雨天不湿鞋”的干净道路,“要是这个梦想实现了,我死也瞑目了。”

  (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如有意资助该项目,可联系深圳市慈善会了解详情,联系电话:0755-82470109 谢先生)

(深圳市慈善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