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前沿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的方法与技巧

发布时间:2019-02-21 09:44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来源:中国社会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父母的及时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可以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家庭工作等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其心理问题。

  个案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对留守儿童自身心理问题的介入一般采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社会工作者介入可以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当父母外出务工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离开,生活的平衡被破坏或被打乱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危机介入模式帮助留守儿童找到新的平衡,达到稳定生活的状态;针对留守儿童学习下降、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等学习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促进儿童改变;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通过疏导、鼓励、支持等技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针对道德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行为治疗模式修正不良行为;此外,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认识自己。

  小组工作的介入

  由于留守儿童对临时监护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不认同,在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难以向监护人表达情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拓宽留守儿童社会交往和精神生活的空间。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开展以激发自信、实现情感交流、提供社交和文娱活动为目的的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置身于一个互动性的环境中,通过团体接触消除生活的困境,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其次,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节日返乡的时间,组织家长与孩子开展互动活动,加强交流,弥补情感缺失。例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情景剧表演,让家长和留守儿童在角色表演中进行情感交流,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

  针对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其植入希望,通过发展社会性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要素为留守儿童提供专业支持。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留守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可以用到的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景模仿、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具体的活动有团体辅导、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和小组的活动等;在此过程中,社会小组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诸如兴趣小组、生活技能小组、学习小组等活动。

  社区工作的介入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区工作方法的干预,要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爱心的培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倾注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首先,社区工作者要利用农村社区熟人社会的特征,组织居民开展互助行为,建立起家庭之间的“人情交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在这种环境中,留守儿童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其次,组织社区内离退休教师、热心人士组建留守儿童管理中心。留守儿童管理中心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留守儿童父母联系卡,管理员结合留守儿童的学校及监护人,定期对留守儿童的资料进行更新并及时通知留守儿童的父母。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全面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及时与孩子进行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的介入

  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尤其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的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时,可采取亲子沟通方法,了解儿童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心理问题,运用恰当、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工作者需要认真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想方设法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或者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假期回家探亲之际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活动。要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与子女的教育沟通方式,并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家长、监护人、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并不是单打独斗,需要与学生家长、学校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士进行沟通与协调,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另外,这种工作方法不仅要解决如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及其他不良行为问题,更要处理厌学症、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问题。一般来说,有三个层次的介入:

  发展性介入,组织开展心理教育课,向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性介入,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丰富的课余活动,帮助其缓解自身的心理问题;治疗性介入,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观察和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

  此外,在政策体制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呼吁政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还可以通过协调各组织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在外地的就学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些过程中应充当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参与者的角色。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网站,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附件下载:

内容纠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