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媒体关注

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持续完善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弱有众扶”绘就深圳民生保障温暖底色

发布时间:2022-06-27 18:02信息来源:字体大小: 打印

  时间:2022-06-2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图片1.png

  深圳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1-5月我市临时救助41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约168万元。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部署下,深圳市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护困难群众基本权益作为社会救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先行示范打造“弱有众扶”的深圳标杆,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完善体制机制 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社会救助事业实现全面发展,社会救助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基本建立了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切实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深圳市民政局持续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制机制,修订出台《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进一步增强民生兜底保障力度,为夯实我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和良好支撑。在救助范围上突破户籍限制,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原来的户籍人群适度扩大到了部分符合条件的非深户人群。在救助待遇上突破补差限制,适度提高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部分残疾人等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在按月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基础上,可额外领取一份生活扶助金。在救助单位上突破家庭限制,将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对象从以“家庭”为单位进一步优化为“家庭+个人”。在救助审批上突破层级限制,授权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将最低生活保障审批权通过委托的方式从区民政部门下放到街道办事处。

  深圳修订出台《深圳市临时救助办法》,细化救助类型分为急难型和支出型,推动急难型救助覆盖在深遭遇困难居民,通过急难型临时救助为在本市因突发急病,遭遇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影响,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需要立即采取救助的且在本市居住的人员提供紧急救助,突出救急难,强调时效性,解决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基本生活困难。

  深圳出台《深圳市特困人员供养实施办法》,将符合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等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发放基本生活供养金和照料护理金,对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

  深圳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社会救助资金投入持续增加。据统计,2021年全年累计发放救助资金约5605万元。

  一项项惠民政策、一笔笔救助资金,见证了帮扶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网织得更密、编得更牢,为困难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我们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帮扶力度,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把关爱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身边。”深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熊瑛如此表示。

  低保提标扩面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

  “没想到我们非深圳户籍的也能享受到深圳政府的兜底政策,大大减轻家庭生活压力,深圳政府太暖心了。”去年10月1日,《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开始实施,金女士成为新政非深户籍受益者,享受深圳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原来,金女士一家因家庭经济困难,但因为她本人不是深圳户籍,按照原低保办法无法纳入低保范围。金女士因年龄大,劳动技能低,无法实现稳定就业,仅靠日常打零工获取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

  修订后的《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实施后,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原来的户籍人群适度扩大到了非深户人群。福田区民政局、梅林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非深户籍家庭成员纳保入户调查工作,第一时间向金女士宣传政策,帮助其按照要求申请办理,经审定,金女士符合低保条件。

  连金女士的女儿都很激动。“有了每个月固定的保障金,家庭生活压力减少很多,妈妈也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她们一家人真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扶。

  “社工和义工真的很贴心,不仅送来生活物资,还帮我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坪山街道的范先生几年前因为工伤导致下肢瘫痪,出行只能依靠轮椅,他平时一个人生活,每月要去医院治疗。虽然有工伤赔偿,但他还要靠打零工等赚取微薄生活费,生活境况困难且心理负担较重。区民政局和街道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对他进行评估并建立完整的服务对象档案,为他匹配生活物资帮扶、就业资源链接、心理疏导等服务。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学会乐观面对困难。

  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民政局始终秉承“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的工作理念,建立完善低保、临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困境儿童保护等制度,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织密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

  随着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今年6月,深圳市民政局、财政局印发《关于发布2022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深圳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1300元提高至每人每月1365元,稳居全国前列。联动将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48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至2184元,这是深圳连续六年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标。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发挥兜底保障作用,我市积极实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充分发挥“双百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作用,主动排查发现救助对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通过入户走访、积极宣传、主动发现,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困难群众应救尽救。上线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接入相关政府部门、银行、保险、证券等居民数据270项,开展“智慧核对精准救助”行动,让困难群众足不出户获得救助。

  从2021年9月1日起,深圳还调整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从每人每月400元增长至每人每月452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每人每月200元增长至每人每月226元,其中低保边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从每人每月100元增长至每人每月113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可以不受户籍地限制,实现资格认定申请“全省通办”“跨省通办”。

  分类精准施策 扩大临时救助“兜好底”

  “几个月前我还是露宿街头的流浪汉,是深圳民政的工作人员给了我温暖,不仅收留了我,还帮我找到工作,让我生活有着落。”因为双亲离世的巨大打击,小亮(化名)几乎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工作的动力,他开始了在深圳露宿街头的生活。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暖城计划”的工作人员,在社工和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小亮终于敞开心扉,重拾信心,并且在工作人员帮助下,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保安,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价值。他还感恩回馈社会,为社会创造价值。“工作之余我还参加社区抗疫工作,注册了宝安志愿者,未来希望自己也能为社会多做点事。”小亮如此说道。

  “我是甘肃的聋人,现在我交不起房租,因为疫情我也回不了家。”3月17日上午不到9点,生活陷入困境的温先生在“深圳民政”微信公众号上留言求助,引起了小编的关注。疫情期间,更要关注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状态,不让一名群众因疫情陷入困境,兜牢民生底线。民政部门迅速行动起来。“请您提供下联系方式,相关工作人员会尽快与您联系!”深圳民政小编回复,并马上把信息转发到“疫情期间群众紧急求助信息处理工作群”。当天民政部门和街道工作人员就上门慰问,核实情况后本着应助就助的原则,区民政局开通绿色通道向他发放了1000元的急难临时救助金。

  “我从来没有想到深圳政府会给我救助金,这是第一笔,感谢深圳政府!”温先生难掩感激之情,身在异乡的他万万没有想到,远离家乡还能感受到政府部门的关爱。

  今年5月,席女士领到了一万多元的临时救助金,非常感动。她们一家三口租住在松岗街道楼岗社区狭小的城中村,孩子3个月的时候发现患有癫痫,这些年一直在治疗,开销巨大,现在4岁多了还不能坐立说话。

  “孩子是农村医保,在深圳治疗能报销得很少。而且每个月都要吃药,包括医院买不到的进口药。从2020年10月接到深圳来,现在已经花了十几万医药费。”席女士和老公都是农村人,在深圳打工收入也不高,为了给孩子治病花光了积蓄。今年3月疫情期间不能出去工作,眼看孩子的药又得买了,夫妻二人却没有收入,无奈之下她才找到社区工作人员,想申请出去工作。

  “我家都不是深户,压根不敢想向政府申请救助,没想到工作人员了解我家困难之后,主动帮我们申请临时救助。”席女士表示,这笔钱能给孩子买2个多月的药,大大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市民政部门坚持疫情防控和救助管理两手抓,针对不同特殊困难群众分类、精准、综合施策,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对情况紧急的实施“先行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有效缓解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新实施的《深圳市临时救助办法》进一步拓宽了救急难的范围,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同时,把救助对象范围进一步拓宽至户籍居民的非户籍家庭成员(在本市共同连续居住满12个月)、持有居住证(含港澳台居住证)人员。

  今年疫情期间,深圳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将在深确诊新冠肺炎、被医学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以及因疫情影响延迟复工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人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不受户籍限制。提高临时救助力度,一次性临时救助金上限可提高至 18 个月低保标准。推出全流程网上办理、容缺审批、先行救助等各种便民措施,提升救助效能,保证了困难群众零感染,确保群众不因疫情影响和生活困难而挨饿受困。据统计,2022年1-5月我市临时救助41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约168万元。

  凝聚社会力量 弱有众扶为民“增福祉”

  “感谢党、感谢市民政局、感谢社区的关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3月18日中午,龙华区民治社区黄先生收到了市民政局送来的“圳有爱”温暖包和特殊关爱包,里面有他急需的婴儿奶粉等婴幼儿用品,他握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感谢。

  “我这个月工资还没发,目前家中没有米等生活物资,而且1岁多的孩子急需奶粉纸尿。”3月17日13时左右,龙华区民治社区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接到了黄先生的求助,他生活暂时陷入了困境。

  社区社工紧急对接深圳市民政局“深守护·民暖心”防疫关爱项目,市民政局收到需求反馈后,高度重视,迅速采取行动,紧急安排“圳有爱”特殊关爱包,为其准备了孩子急用的奶粉和纸尿裤。由于孩子一直喝的是美赞臣一段奶粉,当时对接的供应商缺货,工作人员就近在社区商超采购,并亲自开车送到黄先生家里,此时距离黄先生的求助电话还不到24小时,迅速精准地满足了困难群众的需求。

  “感谢政府对我的补助,助我渡过难关,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家住龙岗的外来务工人员张先生因罹患重大疾病而陷入困顿。“深圳特区建设者重大疾病关爱基金”救助项目为他提供了数万元的重大疾病救助,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弱有众扶”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个社会对待弱者的态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深圳市民政局积极引导慈善力量,通过打造慈善救助品牌项目、设立关爱专项基金等多种形式为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开展关爱帮扶,更好发挥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在帮扶困弱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风尚、提升城市文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有机衔接,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第一时间传递到深圳的每个角落。

  深圳优化实施“深圳特区建设者重大疾病关爱基金”“雏鹰展翅计划”等慈善救助项目,拓宽慈善救助领域。如,“深圳特区建设者重大疾病关爱基金”已累计资助2.24万余人次,资助额逾3.23亿元,其中2021年资助1836人次,资助额为3252万元;“雏鹰展翅”计划已累计资助7100余人次,资助金额逾2193.8万元,其中2021年为120人次提供60.94万元资助。

  今年以来,通过发放“圳有爱”暖心包、开展“深守护”关爱行动,对困难群众进行关爱帮扶,截至目前,已向全市“老”“小”“弱困”等困难群体及时发放暖心包逾1500份。深圳社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开展防疫知识宣传、协助社区核酸检测、参与社区人员信息调查统计、社会心理服务热线在线情绪疏导、特殊群体心理关爱、建立社区支持体系等多种疫情防控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0家社工服务机构累计投入近6000名社工,联动志愿者累计服务市民逾3000万人次。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附件下载:

内容纠错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