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民政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5-27 09:56
打印
发布时间:2022-05-27 09:56
打印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深圳民政事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全市民政系统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有力指导下,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夯实社会治理基础,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呈现新气象。
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全市民政系统不断深化民政工作是重要政治工作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赋予民政工作的职责使命,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民政系统率先建立模范机关创建评价体系,持续推进模范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持追本溯源学党史、立根固本悟思想、为民解忧办实事,深入实施“济民”“便民”“惠民”工程,相关做法受到省委、市委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的肯定。通过“民生微实事”解决群众身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约1.2万件;智慧养老颐年卡惠及近78万老年朋友;“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全年资助超1800人次;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服务约1.3万对非深户籍新人;福田、南山、龙华3个区实现婚姻登记处进公园;殡葬业价格秩序、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明显,真正让人民得实惠、感党恩、跟党走。
二、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统筹抓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织密安全“防护网”。始终保持高于社会面的防控标准,坚持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持续完善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救助管理机构、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疫情防控工作指引,严格落实日常防范、出入管理、核酸检测、心理疏导、食品卫生、清洁消毒、分类防控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加大各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检查力度,强化工作人员轨迹管理及分区管理,建立重点岗位异常事件报告制度。尤其在本市及周边地区疫情吃紧的关键时期,以最坚决、最果断、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措施,牢牢守住了“民政服务机构不发生疫情、民政服务对象不因疫情影响而挨饿受困”两条工作底线。坚持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同部署同推进,初步完成深圳市民政局服务机构安全监管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民政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宣教、应急演练等工作,推进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全市参评的44家机构100%达标。
三、抢抓“双改”示范时代机遇,推动改革攻坚赋能高质量发展。对标先行示范,精心编制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认真研究制定了一套体现深圳特点和规律、体现特区先行示范的发展指标体系,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首批综合授权事项“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取得阶段性进展。以大胆设想、小心求证、严格把关为遵循,积极研究第二批综改备选项目。福田区积极推动“广东社会工作改革试点单位”香蜜湖街道社工站打造成为“双百工程”示范标杆;罗湖区多元救助模式获2021年度广东省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盐田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试验区”顺利通过民政部验收;南山区荔林社区关爱中心被授予全省首批社区社会组织示范点;宝安区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社区治理)名单;龙岗区打造社会组织党建特色品牌,强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龙华区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名单;坪山区积极探索婚俗改革路径,构建新型一体化婚姻服务平台;光明区组建“红小二”服务团,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四、针对不同特殊困难群众分类、精准、综合施策,推动兜底保障更加温暖有力。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低保边缘认定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95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8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452元,低保、低保边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226元和113元,居全国前列。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养育标准实现一年一调,提高至每人每月2432元,居全省前列。修订《深圳市最低生活保障办法》,低保范围适度扩大到部分非本市户籍困难人员,申请对象从家庭扩大到“家庭+个人”;上线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接入政府部门、银行、保险、证券等居民财产收入数据270项,实现智慧核对、精准救助,全年累计发放救助金约5605万元。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保障残疾人权益。创新“3221”科技寻亲模式,帮助610名受助人员成功寻亲返乡。第九届中国慈展会首次以“云展会”形式举行,意向对接金额逾37亿元,为汇聚慈善力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积极探索。
五、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切实增进民生福祉,推动民生服务提质提效。加快构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发布“我为长者办实事”12项服务项目清单;实现全市高龄老人津贴无感申办;联合市水务集团试点“改造智能水表远程监测”项目,守护孤寡等特殊困难老人安全;培训养老护理员1.5万人次、家庭护老者超1万人次,超额完成首批5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各区分别建成一个四级养老服务网络示范街道,全市已建成71家养老机构、26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162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360家长者饭堂,实现社区长者助餐服务全覆盖。牵头推进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推动市、区两级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市、区未保中心和街道未保工作站三级服务阵地全覆盖,总结推广儿童关爱服务“三三制”模式,不断提升街道儿童督导员、社区儿童主任服务能力;举办儿童关爱服务项目大赛,服务超3万人次;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提供24小时服务。现代社会工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出台《深圳市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若干措施》4个配套文件,发布禁毒、老年、企业等7项社会工作服务地方标准,稳步实施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全市街道(镇)、社区两级共746个社会工作服务站(点)统一挂牌并启动运作。
六、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基层治理有序开展。全市居(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居(村)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村)委会下设公共卫生委员会全覆盖,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制定推进民政领域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方案,21条工作举措为我市民政领域基层治理提供切实有效的路径指导;联合六部门改进和规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切实推动基层减负。扎实做好“省级行政区划管理权限”“基金会变更登记”“基金会注销登记”等省级行政职权事项承接工作。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起草关于加强党对社会组织全面领导的意见,在25家社会组织开展试点;深入开展社会组织法人治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清理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清理整治、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等专项行动,依法作出行政处罚23宗,处置非法社会组织50宗。积极推动“慈善+金融”融合发展模式,慈善信托共备案21笔,居全省前列,创新设立“深圳慈善共同基金”,是全国首个以投资科技企业债券为策略的集合资金信托,为解决慈善资金保值增值难题作出了有益探索。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百色、河池对口帮扶工作持续发力,援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七、狠抓督查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落细。市局党组始终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带领全市民政系统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着力通过健全“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内部审计、财务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制度,加强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坚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大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民政党员干部队伍,强化干部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立足抓早抓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谈话提醒,健全内部巡察工作指引,有力提升了内部巡察工作规范化水平,全市民政队伍政治信仰更加坚定、工作作风更加务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更加昂扬。
此外,在全省2021年民政重点工作综合检查中,深圳再获优秀,实现“九连冠”。百姓“点菜”政府“买单”的民生微实事和“红马甲”扮靓志愿者之城,被国家发改委列入《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