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政局201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3-17 00:00
打印
发布时间:2017-03-17 00:00
打印
2016年以来,我局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社会建设和民政工作的部署要求,突出推改革、促创新、强保障、夯基础,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持续改善。建立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补贴制度,保障范围和标准居国内前列。全市范围集中开展两轮低保靶向精准核查,促进精准救助和应保尽保。积极为低收入群体和福利机构孤儿购买综合医疗保险和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共有5000余人受惠。“救急难”试点全面开展,全市共为2000余名疾病应急救助患者给予费用减免。推动整合社会救助相关机制和资源,宝安区建立全市首家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为困难群众提供“线上+线下”24小时8类救助受理服务。
(二)防灾减灾救灾高效有序。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体系和运行机制,修订实施新版《深圳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市民政系统全力做好光明新区“12.20”特大滑坡事故善后处置,彰显了民政救灾主力军的作用和水平。及时开展各类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有效应对“妮妲”、“海马”强台风袭击。深入推进综合减灾社区建设,进一步健全巨灾保险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推动成立全国首家减灾救灾联合会。
(三)社会养老服务加快发展。深入实施“养老重大民生工程”,全年推动实施14个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市社会福利中心(新址)一期、市养老护理院建成竣工,新增养老机构3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家。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深圳被列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年共有10家养老机构转型为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48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福田区社会福利中心与万科签订PPP试点项目协议,共同打造集托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四位一体”新模式。积极推动智慧养老,与中兴通讯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打造全市统一的“科技助老平台”。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圳市养老服务业标准体系》被民政部立项为行业标准,盐田区获评“全国机构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推动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设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
(四)基层治理创新深入推进。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性成果,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龙华区、坪山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指导宝安、龙岗、坪山、光明等4个区(新区)实施街道分设,全市街道数量从59个增加到74个。全市完成“民生微实事”项目8000余项,投入资金近15亿元,精准、及时解决一大批居民关心关注的小事、急事、难事,有效激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积极培育发展社区基金会,助推社区治理“多元共治”,全市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增至35个。罗湖区积极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龙岗区“社区民生大盆菜”项目、坪山区“枢纽型社区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获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光明新区“创新社区基金会发展路径”项目被评为全市“全面深化改革优秀项目”。大鹏新区率先开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运营模式改革。
(五)社会组织管理不断加强。“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被列为市委书记项目加以推进,建立“三同步”、“五嵌入”、选派“第一书记”和党建组织员、党建入章程等机制,党的组织覆盖率增至96%,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推进社会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改革,实现社会组织“多证合一,一证一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方法,实行社会组织异常名录管理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成功举办首届深圳社会组织年度盛典,优秀社会组织获得广泛认可。建立社会组织行政约谈工作机制,加强执法监察,全年共抽查社会组织60家、依法查处社会组织206家。
(六)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大力宣传贯彻《慈善法》,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慈展会,呈现出“主题定位精准鲜明,项目展示务实创新,会议研讨精谨高效,观展保障全面稳妥,新闻宣传有声有色”等特点;出台慈善组织认定等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慈善信托备案工作。积极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深圳慈善月”和首个“中华慈善日”活动。首次以行业主导、第三方独立评审方式,开展第三届鹏城慈善奖慈善榜评选。指导成立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加强慈善行业自律管理。
(七)社工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社工服务进一步拓展到反邪教、精神卫生等领域,社工服务认同度和人才吸引力持续提升,新增社工1300人。购买社工服务岗位新标准落地实施,提高社工薪酬待遇。选拔首批24名社工中级督导,打通社工职业发展通道。“社工+义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发展,累计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317家。深圳获得2017年亚太区国际社工会议承办权。盐田区、龙华区入选民政部第二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14家深圳社工机构入围“年度中国百强社工机构”榜单。
(八)双拥优抚安置扎实有效。深圳第六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深圳建市以来首次有个人获评全国双拥模范。积极开展社会化拥军,全年开展双拥共建活动300余场次,社会拥军资金达700多万元。全面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提高各类优抚对象抚恤金补助金标准,完善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金政策。坚持物质保障和精神抚慰并重,扎实做好复退军人稳定工作,全年未发生群体性上访、越级赴省进京上访等事件。军休服务、军供保障、烈士褒扬工作进一步加强。
(九)专项社会事务深化拓展。积极推行婚姻登记颁证仪式,促进人民群众增强婚姻家庭的责任感、幸福感、神圣感。南山区率先在全市开通婚姻登记微信预约和等候提醒功能,为市民提供人性化、智能化服务。建立我市首个长期滞留受助人员安置点。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节地生态葬率持续提高。出台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初步构建“家庭、社会、政府”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十)民政综合能力建设得到提升。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守纪律、转作风、提效能”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成立市社会福利中心、市救助站两个基层单位党委。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或修订财务、内审、基建项目管理、货物和服务类政府采购管理、课题研究管理等多个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机构处室设置,建立干部双向挂职和轮岗交流机制,加强干部培训。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和一门一网式政府服务模式改革,简化审批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制定出台《深圳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完成新福利彩票销售系统的采购工作,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政策法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