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探索实施“粤嫂家政”工程

发布时间:2019-01-30 16:4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19-01-30 16:4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2019年1月30日   南方网

  关键词

  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动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要进一步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探索实施‘粤嫂家政’工程”……1月29日,广东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继续分组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引起代表委员的共鸣,大家谈感受、说建议,提出了不少务实的办法、举措。

  教育事业

  探索在学校推广专业社工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此,不少代表委员深感赞同,并就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深化粤港澳合作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等话题,积极发表观点。

  如何实现广东教育均衡化发展?省政协委员、潮州市高级实验学校音乐教师吴淑丽建议,相关职能部门要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框架,同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多方资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形成“基础性服务政府买单,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多方投入长效机制。她还建议,发掘和珍惜现有的教育师资,建立跨地区跨学校的新型“师徒”关系,远程指导和实地指导相结合,像教育科研立项形式一样,建立“师徒”档案,奖励成效突出的“导师”,充分调动老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山区的教师队伍建设,破解教育不均衡的难题。

  能不能多办一些优质幼儿园,是不少家长关心的话题。“提升幼师的质量水平,是实现学前教育‘质优’的关键。”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调研员邓静红表示,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幼师的待遇水平,以保障幼师队伍的稳定,如实现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和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提高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建议将中小学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推广至幼儿园。

  关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省人大代表、普宁市育才学校校长苏华敏认为,目前师资紧缺已成为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难以形成稳定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民办学校教师提供更多保障。”

  大湾区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是未来的趋势。“要夯实大湾区基础教育根基,打造全球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基地。”省人大代表、珠海市平沙第一中学学生处主任梁真表示,要加快珠三角地区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建设,推进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保证基础教育学位供需平衡。同时,推进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还要打造一批高素质名师队伍,建立多种形式的粤港澳教师、学生合作交流平台载体和对话协作机制,探索更加便利通畅的学生转学、入学机制以及学生考试评价机制融合改革。

  对于粤港澳教育合作,省人大代表、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钟以俊也有话说。“广东与港澳的合作办学已经有了好的开始,但应该更加深入。”他认为,与港澳的合作办学不只要在高校阶段,更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让港澳的青少年儿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国家建设中来。钟以俊建议,除了提供空间资源外,还可以考虑专门设立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的专项资金,鼓励支持与港澳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合作。

  省政协委员、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秘书长莫伟成关注的是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安全成长。他说,广东可在全省学校推广社工制度,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人员,让专业社工成为学生、家长、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桥梁纽带。

  医疗保障

  推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升卫生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水平,并对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等方面作出部署。

  如何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化?省人大代表、中山市人民医院院长袁勇建议,目前医疗改革的顶层设计已经非常明晰,接下来主要是如何因地制宜推进的问题。作为省内最早实行总额控制下的病种分值付费制度的城市,中山这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未来也有条件建成珠江西岸的区域性医疗中心。

  省人大代表、广东中诚安泰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许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应该根据市、镇、村、社区等级进行分类配置,对建设标准、服务范围、硬件配置、人员资质订立统一标准。“不仅要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珠三角地区也要对标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对此,省人大代表、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李卓华建议,加大对二级医院建设投入,增加购置医疗设备及聘用高级职称人才专项用款。同时建议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实施专科门诊预约限号并提高专项诊金,限制甚至取消门诊病人输液治疗。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中医药“扬帆出海”,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建议广东依托中医药产业优势,结合香港、澳门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实现国际化、现代化、科普化、大众化。”省人大代表、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楚源说,粤港澳大湾区可着眼中医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和民众的健康需求,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共同制定中医中药国际标准,促进中医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发展与应用。

  群众身边事

  建议全省推行独生子女护理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办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身边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养老护理、妇女职业技能培训、社区治理等,也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随着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养老护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永康说,养老服务体系最关键在于护理,目前老年人中失能、半失能的比例较高,可是养老机构中普通床位太多,带有护理功能的床位不够,同时护理人才也缺乏。“建议广东加强养老护理体系的建设,通过增加护理床位、护理人才数量等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关于养老护理,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宝安区城市管理局市容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养护工陈琼建议,在广东省全范围推行独生子女护理假,给予这个群体更多的护理老人时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家政服务业是城乡妇女实现就近就业的重要业态,建议借鉴我省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做法,实施‘粤嫂家政’工程,推动广东家政行业提质扩容,破解家政服务一‘嫂’难求的问题。”省人大代表、省妇联主席冯玲表示,实施“粤嫂家政”工程,需要规范行业管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家政行业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要加强培训规划,依托各类平台开展技能培训,经考核后发放上岗执业证。搭建培训平台,从办学条件较好、培训质量较高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中遴选一批培训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家政培训基地。加快建立家政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家政市场监督,保障用户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理解和关心从业人员的风气。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社区生活共同体。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省人大代表,佛山市禅城区祖庙街道兰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程桂琴对此深表赞同。“虽然现在的城市社区环境越来越好,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备,但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以前密切了。”她说,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希望各个社区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方式,通过建立社区居民议事制度等形式,增进居民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凝聚起社会治理的新力量,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