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业内人士建言社会组织党建与社会治理一体推进

发布时间:2019-05-09 16:2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19-05-09 16:2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5月9日   南方日报

  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如何有效破局?社会组织如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日前,由龙华区民政局发起和主办的“公益圆桌”论坛将目光聚焦于此。

  2017年9月,旨在为龙华区社区建设、公益慈善、民生服务、扶贫救助、居民自治等民生建设课题提供靶向性智力支持的社会发展微智库项目“公益圆桌”论坛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公益圆桌”论坛已成功举办22期,许多研讨成果为政府决策、社区建设、公益慈善事业开展和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本次论坛上,围绕社会组织党建与基层治理的话题,来自党建、社会建设、基层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基层实践者畅所欲言。专业人士建议,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与组织自身发展、社会治理相融合,一体推进,实现多赢。

  谈“两个覆盖”  将党建与社会组织培育充分融合

  “两个覆盖”,即党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是此次公益圆桌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

  据了解,今年龙华区委组织部确立的社会组织党建“两个覆盖”目标是,6月底前,龙华区各部门、各街道将实现纳入管理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到25%、党组织覆盖率达到85%。

  这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目前,龙华区“两个覆盖”工作正在努力推进中。龙华区委组织部“两新”工委办主任李培培在论坛上透露,目前龙华区社会组织434家,成立党组织的仅46家,组织覆盖率还比较低。

  组织覆盖率有待提升,工作覆盖推进难度也不容忽视。“社会组织中党建的引领作用不强,大多数社会组织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尚未认识到党建工作对社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大浪街道工作人员道出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普遍现实。

  “两个覆盖”难题如何破解?李培培提出,针对党组织组建难,要加强分类指导,包括选派机关骨干做党建指导员来推动社会组织的组建,而要破解作用发挥难,社会组织党组织需要有政治使命与责任担当,要围绕社会组织的发展开展凸显组织本身特点的活动。

  “必须将党的建设与社会组织的培育管理充分融合,通过党组织为社会组织搭建平台,凝聚资源,服务组织本身的发展,党组织才能在社会组织中发挥引领作用。”李培培说。

  深圳市公众力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龙华区社会治理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范军对于如何有效运营社会组织颇有心得。他直言,龙华区如果想要在社会组织党建方面有所突破,就不能在组织覆盖上有太多的纠结,必须着眼于系统目标的建立,围绕治理工作做好所有社会组织党建的规划和设计。“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在于更好地服务群众、团结群众,让社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范军说。

  范军建议,将街道层面的社会组织下沉到社区,与社区党委的工作充分结合,让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党员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与管理事务中来,培育一批真正有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党建与社区治理一体推进。而对未来新成立的社会组织,范军大胆建议,要打破传统,“先有支部,再建立社会组织,团结群众,把群众属性更好地放大”。

  谈社会治理  开放资源让青工自我服务

  龙华作为深圳的制造业大区,聚集了大批的青年务工人口,呈现出“青、多、快、密”的社会特征。根据论坛披露的信息,“青”是指人口年轻化,全区实有人口312万,平均年龄约28.5岁,年轻人中绝大部分为制造业工人;“多”是指外来人口多,非户籍人口达281万,占实有人口的90%以上;“快”是指人口流动快,每年流动人口约150万人次,仅富士康公司工人的流动率就高达40万人次/年;“密”是指社区人口密度高,人口较集中的社区每平方公里达12万人。

  如何结合人口特点,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并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这是本次论坛的又一重大议题。

  目前在龙华区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仍有提升空间。据龙华区民政部门透露,龙华全区行业性社团、青工服务组织仅占社会组织总量的4.59%,且主动承担公共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有所欠缺,在服务青工、引导青工参与社会治理方面与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对此,范军认为,从人口特点出发,龙华区的着力点应该有所调整,一方面,不是培育或引入社会组织来服务青工,而是创造条件,让青工重新组织起来自我服务,“开放资源给青工,让他们轻松自由地围绕自身的需求开展响应式的服务。”另一方面,龙华已经构建了若干青工服务平台,因为缺乏服务效能评估,这些平台半途而废,范军建议强化效能评估,将此作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关键一环。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