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实施『美好家园共建计划』汇聚向善力量 打造大爱之城

发布时间:2025-02-06 11:36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5-02-06 11:36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时间:2025-02-05来源:中国社会报

  深圳,一座充满大爱的城市。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以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为切入点,不断推动各项政策有效落实、体制机制健全发展,去年以来又启动一项“美好家园共建计划”(以下简称共建计划),凝聚起各方爱心力量,打造了百姓身边的美丽家园。

  群策群力 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去年,我们通过大力推动社区环境微改造项目、优化提升‘弱困’群体居家环境、资助开展社区慈善服务等,有效回应社区慈善资源匮乏、社区非户籍群体服务不足、社区服务人才需系统化支撑等三大需求。”据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共建计划已在满足社区中“老小”“弱困”群体的实际生活需求,搭建“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协作机制,引入社区服务资源和培育社区专业人才力量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截至目前,累计惠及深圳市11个试点街道,共开展 557场爱心对接活动,超过2.7万人次从中受益。

  深圳市民政局一级调研员肖卫国道出了共建计划的核心理念,“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社区爱心家园共建模式,可以扩大各种资源的有效供给,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社区问题精准解决。”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窦瑞刚认为,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如何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连接。共建计划充分展现了多方链接为社区发展带来的成效,不仅推动社区自我治理,也能通过专业社工力量有效地激活社区资源,实现良性循环。

  多方支持 打造爱心汇聚高地

  在共建计划2025年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香蜜湖街道公共服务办副主任翁翩,分享了该街道如何通过“五善驱动·多元共融”,着力打造党建引领、机制顺畅、智慧赋能、服务优质、资源丰富、对标一流的民政民生服务综合体,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园山街道公共服务办社会事务办事员卢小莉从强化街道与社区、社会组织沟通协调,到“五社联动”发挥社会组织专业力量,介绍了通过激活辖区各种有效资源,统筹落地3个项目,应对了街道辖区非户籍“老小”“弱困”群体服务资源匮乏、服务专业力量不足的挑战。

  深圳市某青年文化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卢文思分享了在开展“小当家·齐共建”儿童共创市集建设项目的经验,“社区就是儿童最好的课堂”,他说,通过专业机构或爱心人士扮演支持、协作、促进等角色,可以让更多社区流动儿童了解所在社区并增强融入社区的能力和信心,最终搭建可持续的社区儿童参与机制。

  深圳市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龚昌霞则分享了“有爱无碍之同行计划——园山街道残障人士社区友好服务项目”的成效。她表示,项目从人文无障碍、信息和沟通无障碍、空间环境无障碍三个维度开展“社区友好”系列服务,通过以职康中心为平台,赋能辖区残障人士,培育社区居民和商家成为无障碍志愿服务队伍,促进残障人士社会融合。

  爱心之城 共同期待美好未来

  依照该共建计划,2025年深圳将以社区慈善服务项目资助计划、美好家园关爱服务包计划、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计划等三个子计划为抓手,针对社区需求多样化、扎根社区专业服务组织少等痛点难点,加大“老小”“弱困”等群体相关项目资助力度,强化社区赋能,升级社区空间改造,丰富社区公益服务内容和形式,打造包容、友善的社区环境。

  建立服务标准和服务机制是提升社区“爱心圈”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儿童社工发展中心项目主管说,通过一年的摸索与实践及不断调整推进监测督导和知识赋能,保障了共建计划项目取得成效、提高服务质量。

  社区参与行动服务中心创始人宋庆华认为,正是在共建计划的有效带动下,不仅提升了一些社区“老小”“弱困”群体的生活质量,而且加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全市爱心大格局有效拓展贡献了力量。

  共建计划是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对深圳这座爱心城市的一次生动展现。有业内专家希望通过共建计划,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共同推动社区的繁荣与发展,一同在爱的传递中,谱写更加美好的新篇章。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