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救助焐暖流浪者的心
发布时间:2022-12-16 10:08
打印
时间:2022-12-13 来源:中国社会报
“您好,请出示核酸码!”近日,在广东省深圳市某社区核酸采样点,身着防护服的小梁正有条不紊地组织居民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而在几个月前.小梁还是露宿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在深圳市民政部门的救助帮扶下,小梁不仅彻底结束流浪,还成功应聘为社区保安,更在工作之余注册成为志愿者,协助开展防疫工作。小梁的故事,是深圳市民政部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和疫情防控工作的生动缩影。
今年以来,深圳市民政局通过创新提供庇护安置服务、强化检查督导、拓宽分类帮扶等举措,做实做细疫情防控下的温情救助,形成“发现、劝导、安置、救助、帮扶”全链条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闭环。
内外兼顾,提供人性化救助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深圳市民政局抽调骨干人员成立由局长牵头的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上传下达的指挥调度功能,集中出台救助管理机构、临时庇护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指引,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期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深圳市民政局既集中精力严守救助管理机构内部安全,又尽最大努力灵活调控各类资源服务遇困群众。一方面,救助管理机构实时更新防控举措,依据国家疫情防控方案与社会实际,及时优化、动态调整防控措施,对站内服务对象严格实行分区管理,无接触组织站内餐食运转和站外物资接收,实时更新疫情风险等级提醒、防疫宣传海报等。另一方面,在台风、暴雨、酷暑、寒潮等极端恶劣天气,积极设置临时庇护点等安置场所,帮扶务工不着、投亲不遇、临时遇困或因疫情暂时不能返家的群众,在街面和救助管理机构之间形成救助缓冲区和防火墙。据介绍,目前深圳市 11个区共设置了19个临时庇护点,市民政局每日派人督导各场所建立健全台账资料,严格落实体温监测、核酸检测、场所消杀、值班值守等疫情防控措施,做好基本生活服务和人文关怀,让临时庇护点成为群众遇困后的暖心“避风港”。
综合施策,让救助对象“有家可依”
在前不久的一次街面巡查中,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一名带着行李邋里邋遢的男子坐在路旁。经过询问得知,这位郑先生从贵州来广东深圳打工,临时遇困,身无分文,无法回家。工作人员一边对其进行安抚,一边将其妥善安置到救助管理站。与此同时,在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为郑先生买到返乡车票,顺利送其返乡。
流浪乞讨人员时常滞留在机场、车站码头、商业街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废弃房屋等区域,不但自身人身安全存在隐患,也给公共场所防疫工作增添了压力。为此,深圳市民政局推动构建多部门联防联控、市区上下协同的救助体系。
市民政局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主动协调公安、城管、应急、卫健、人力资源等部门,汇聚街道、社区等基层工作力量,实行分片区包干责任制。每日深入各区对街面巡查救助、救助管理机构和临时庇护场所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发现得早、甄别得准、救助得细。
科技赋能,打通信息渠道
统计轨迹信息分析流浪乞讨人员高频出没场所、整合零碎背景信息协同各级各部门查询、建立“白名单 + 核酸检测与疫苗接种”定期比对机制……这些救助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转离不开科技加持。
为实现人员疫情防控数据化、智能化管理,深圳市民政局将“白名单”人员信息与卫健等部门的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数据定期比对,动态掌握工作人员和受助人员涉疫关键信息。同时,为加强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庇扩场所管理,深圳市民政局开发并启用了全市“临时救助人员管理服务平台”网上信息系统。一是实现了信息快速采集。各区民政部门可依托平台,运用手机移动端,快速录入流浪乞讨人员身份信息、近期活动轨迹等基本信息,一人一档,形成全市统一的流浪乞讨人员数据库。二是实现了全流程跟踪服务。利用“发现、劝导、安置、救助、帮扶”各环节录入的信息,促进救助工作规范化,确保动态监管,可追溯。三是实现了分类精准救助。通过分析流浪乞讨人员发现地点、人数分布等数据,更加精准地开展街面巡查救助工作,更加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系统对人员的差异化困难情形做了精细分类,方便我们及时介入救助帮扶,大大提升了精准救助帮扶效能。”深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文由网站编辑摘自相关媒体,未经改动,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