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救助管理站举行开放日活动 感受科技精度与人性温度的交融

发布时间:2025-06-26 15:0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2025-06-26 15:00

信息来源:深圳市民政局
【字体大小:

  时间:2025-06-25来源:晶报

图片3.png

  全新改造后的救助大厅(党群服务中心)。

图片4.png

  通过语音识别、智能鼠标识别受助人员寻亲线索。

图片5.png

  “盛福寻亲工作室”锦旗墙。

图片6.png

  为受助人员采集头像做人像比对。

  “明亮、温馨、舒适,这里和记忆中的模样大不相同!”近日,在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开放日活动中,晶报记者走进全新改造后的救助大厅,也是如今的“党群服务阵地”,深切感受这里的蜕变。

  曾经,该大厅设施陈旧、环境昏暗;如今,敞亮的空间、柔和的色调、圆形的暖光灯带,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温馨与贴心,这里已被打造成受助人员的“避风港”,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感受到温暖和谐的氛围……

  向“心”而行,打造有温度的庇护港湾

  “说实话,这里不像个办事的地方,倒像是个临时的小家。”开放日当天,参访人员曾女士站在改造后的救助大厅中不禁感叹。

  安检通道后的服务台区域,书架、长椅为等待受助人员提供休憩阅读之所,饮水机、行李暂存处一应俱全。服务窗口流程清晰、布局整洁,天花吊顶上蓝白色灯环镶嵌着深圳救助管理标志,传递着既神圣且贴近人心的安全感,工作人员专注的身影也让群众倍感安心。这里的每处细节仿佛都在说:“别担心!到了这儿,我们帮你。”

  “除了暖色系的设计布局,我们还用红色、金色加以点缀,把原本昏暗的接待环境转变为‘党暖民心、民有所盼、政有所为、服务民生、传递关爱’的红色党群服务阵地”,市救助管理站负责人宋岩表示,它既是救助大厅,也是党群服务中心,还是站内职工重要的党建学习和活动阵地,它的蝶变不单是物理视觉上的提升,也预示着全体职工在救助思维和工作形式上将进一步转变提升。

  为进一步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困弱群体,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近年来,市救助站主要通过政策宣传、需求评估、心理辅导、个案服务、康娱活动、宣传活动等方式,为站内救助对象(含医院)及街面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专业化救助服务,使受助群体摆脱精神上、物质上的障碍或困境,提高其社会活动能力。

  记者在救助大厅内还发现一面“招聘信息文化墙”,配套的全屏触控查询一体机也已投入使用,可为有就业想法的求助人员实时链接更新劳动服务中心最真实、最贴合的招聘信息,以及提供地图查询、交通查询、购票查询等便民服务。站内还提供就业辅导,鼓励并协助处于工作年龄段内的健康人士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受助人员工作生活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向“新”而进,赋能救助新生态

  “我们接待的特殊人群不仅需要生活保障,更渴望有人倾听。”基于这样的初心,市救助站即将引入“心理疗愈数字人”系统。据了解,这个数字人并非冷冰冰的机器,它是个能耐心倾听、温柔回应的“对话伙伴”,不评判、不追问,依托大语言模型,操作简便、部署灵活,可以随时陪伴受助人员,给予其心灵慰藉。

  “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尝试,更是在追求温度和实效的基层服务中一次次的积极探索。”工作人员表示,在市救助站,这样的创新探索随处可见。

  在接待大厅和受助人员活动区,记者发现这些区域的监控摄像头大都安装了智能行为分析系统,它可实时监测和分析视频画面中的各种行为,对设定的异常行为(如跌倒、攀爬、过激行为等)进行报警、弹窗,以此提高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此外,工作人员还向记者展示了目前正在推动创建的“深圳市救助管理云巡查调度中心”,建成后可实现上百个视频监控画面的有效整合,在一个调度平台中即可统一巡查火车站、汽车站、公园、桥洞、偏角处等重要关键点位,助力分析全市街面流浪乞讨救助信息、统筹调度线上线下巡查力量、协调配置各级救助资源,实现街面救助工作统筹调度、快速反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据透露,该项目后续还将引入AI智能分析技术,通过AI巡检判别,进一步提高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站业务骨干在早些年便自主创新设计了护送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自返购票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医务工作数字化管理系统,可实现实时查询护送信息、购票记录、护送受助人员物资领取、就医记录、费用报销单等功能,极大提升了办公数字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同时促进救助管理多方面工作规范化。

  深圳市救助管理站希望通过数字化建设推动救助工作思维和形式的转变,并以这个“小支点”撬动民政救助创新改革“大杠杆”,全力开创救助管理工作新局面。

  向“远”奔赴,续写让爱回家新篇章

  在市救助站的“盛福寻亲工作室”中,有这样一面“锦旗墙”震撼人心,他们将这些年受赠的锦旗整齐有序挂在墙上。通过互联网+DNA比对技术,让滞留14年的广西籍流浪者李先生找到失联多年的女儿;运用“方言地图定位法”,助听力障碍人士时隔23年重返故乡梅州……记者用手机扫描锦旗下方的一个个二维码,每张锦旗背后的温情故事再次浮现眼前。

  开放日活动上,寻亲工作室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寻亲工作的运行情况,“这面锦旗墙不仅见证了无数家庭离散再重逢的欣喜,记录着我们的艰苦辛酸,更多的是,记录着我们所有工作人员的奋斗历程。”工作人员不禁感慨道。

  “寻亲不是单打独斗。”这些年来,寻亲团队身穿“深圳救助”红马甲在全国近200座城市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通过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联动“让爱回家”“宝贝回家”等公益组织,建立民政、公安、志愿者三方协作平台。市救助站通过构建寻亲“321”立体新模式,综合运用口音分析、地图排查、实地寻踪、信息系统、DNA信息库、人口失踪库、人像比对、社会资源网络等多种寻亲手段,科技赋能,助力寻亲成功并返乡1100余人。

  “每次看到他们与家人团聚的场景,我们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寻亲工作人员李社工翻动着厚厚的工作档案,里面记载着无数感人瞬间。寻亲团队利用独创的“感官唤醒法”,用家乡方言唤醒听觉记忆,用特色食物激活味觉认知,为精神障碍老人手绘家乡地图、教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识别亲属照片……这些充满人性温度的细节,构成了深圳救助工作的动人底色。

  站在改造一新的救助大厅,望着玻璃幕墙外的车水马龙,记者突然对“以人为本,为民解困”这句话有了新的感悟:它不仅是求助者的临时栖身之所,更是整座城市良心的试金石。当90岁的湖南老母亲连夜千里赴深,只为与12年未见的女儿团聚;当精神障碍老人尝过一口热干面后喊出“武汉”二字;当以为这辈子都听不到一声“妈妈”时,失散12年的孩子出现了……这些鲜活的生命故事,都在诠释深圳救助工作的深层价值,它用科技的精度丈量着文明的尺度,也在用人性的光辉照亮着每一个黑暗的角落。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