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社工 社会工作价值观 来源: 深圳市社工网 发布时间: 2024-09-26
       摘自《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国社会工作出版社)
  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应该借鉴国际上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也要考虑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经验以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具体的国情、社情和民情。从本质上看,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在本土文化下实践的价值积淀。当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与推动下开展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很强的自上而下的色彩。同时,中国社会处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应反映转型期的时代要求和民众需要。因此,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回应需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解决困难、协调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服务活动,它与人的问题和需要息息相关。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着想和谦和的态度,真诚地对待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及时地回应他们,并通过专业服务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应体现在社会工作的具体服务实践中,还应体现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实践中。
  二、接纳和尊重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首先就要通过初步的接触与沟通等专业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从而开展进一步的专业服务。对社会工作者来说,无论在哪一个阶段的服务过程中,都应该首先从内心真诚地对待所有服务对象,对服务对象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在实践中,接纳意味着社会工作者不因服务对象的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及心理状况、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对他们采取歧视或拒绝提供专业服务。对所有社会工作者而言,对服务对象的接纳是一种一贯和统一的原则或立场。
  三、个别化和非评判
  由于社会工作实践提供的是与人有关的专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尊重每个服务对象的个|生与人格,充分理解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的差异。对社会工作者来说,即使是提供同一类的专业服务,也要注意将服务对象看作是不同的个体,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特质(年龄、性别、种族、生理——心理状况、文化背景、职业、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政治倾向性等)对服务需求和服务模式的潜在影响。
  四、注重和谐,促进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坚持的主导政策方针,也是指导社会建设的核心原则。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手段。在社会工作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要将和谐与发展作为自己的重要价值观。和谐的内容包括多个层面,涉及家庭关系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群体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以及社区和谐等。发展则要求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探索与总结新的理论、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社会行政与社会服务的水平,通过人性的、有效的社会行政与管理,落实社会政策,实施有效的、适当的社会服务,从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满足不同人群的社会需要。
  五、平等待人,注重民主参与
  社会工作的实践建立在专业的工作关系基础上,它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相互理解与合作,形成有效的工作关系,共同面对问题,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和想法,主动询问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尽量减少其主观判断和意见。在对服务对象的需要满足和问题解决策略上,社会工作者要试图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尊重服务对象个人的意见和决定,以避免因个人的主观独断和偏见造成对服务对象的伤害。在社会福利服务政策和服务推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政府的代表或被委派推行服务,要尽可能站在居民的立场上,多倾听服务对象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尽可能提升政策和服务的效果。
  六、权利与责任并重
  社会工作是一种服务过程,也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者要将助人、满足困难人群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放在第一位,在服务过程中实践专业承诺。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专业服务和干预,帮助服务对象改善自我的能力,提升他们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潜能。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树立责任意识,逐步强化其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能动性,减少服务对象对制度和外部支持体系的依赖,真正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七、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社会工作要帮助社会中有困难和有需要的人,通过提供必要的资源或服务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从而实现自立自强。社会工作的目标不仅是帮助有困难或需要的个体和群体解决现实生活和发展中的困难,改善他们的社会功能,促进他们融入社会,更重要的是,社会工作还要致力于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改革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平等和公正。社会工作的实践是既注重个人的需要与服务,也关注社会层面的改革与政策变革。因此,社会工作者要在帮助个人和实现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上努力促进人类、制度与环境之间的和谐。